“五业一体”工作室
网站首页|媒体聚焦|五业咨询|名师微课|易班YOOC|发展指导|师友计划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名师微课>>正文
第四节 我是合格共产党员吗?
2022-10-31 19:48  

第四节  我是合格共产党员吗?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1个年头无数共产党人汇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信念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走过千山万水他们仍怀赤子之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红色基因自觉传承初心本色更加鲜亮立命为生民奋斗为共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然而,我们是合格共产党员吗?

先讲个故事,或者事故。参加一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但会,重温入党誓词。学生党支部副书记跟我说:老师,地上有个标记,明天你就站在这个地方,然后带着大家宣誓就行了。还嘱咐我一句:入党誓词不用背,明天这里电子屏会有提词板,照着念就行了。到了宣誓环节,我就带着宣讲团成员到了台上,站定。“请大家举起右拳,跟我宣誓……”这个时候,状况出现了。

投影仪突然黑屏,一个字都看不见!然后我就听见身后同学们窃窃私语,讲了一句:完了,看不见了。问题来了:如果我讲不出入党誓词,该怎么办呢?其实,还能怎么办呢?那只能一脸羞涩的笑,对着记者们摆摆手,鼓起勇气喊一句:“各位请让一让,我们看不见了。”请问,如果是这样,台下党员会有什么反应?能有什么反应?该怎么想?或者又能怎么想?应该会发出一些哄笑,或者还有一些议论。这个老师,竟然讲不出入党誓词……哪怕平时工作再努力再出色,能够挽得回来这一次带来的尴尬和影响么?不能绝对不能

当然,这都是推演。这一幕并没有出现。我带着大家把入党誓词重温了一遍,或者说,背了一遍。到了台下,有些庆幸,庆幸小插曲没有变成主题曲。晚上,我就发了个朋友圈:讲个刺激的花絮。今天重温入党誓词,当我举起右拳,惊奇地发现提词板一个字也看不见……其实也有瞬间的慌乱。庆幸功底还行,一路回忆一路重温,马上再抄一遍压压惊。然后,收到了很多留言和点赞。留言内容大同小异:太刺激了!好厉害!很赞!不容易!怎么做到的!向你学习!这时,脑海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一名共产党员,能够说得出入党誓词,就真的这么不容易吗?

再讲一个故事,我跟一个研究生同学进行入党前谈话。于是,有了如下的对白:

先聊聊党史吧,中共一大是哪天举行的?

老师,那肯定是7月1号建党节啊。

确定是7月1号那天?

是啊,不然怎么叫建党节?老师,你说呢?

不确定就回去再查查。

那说说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

21?28?不对不对,42?

好的,别猜了。看过《共产党宣言》么?

《中国共产党宣言》?看过看过。

谁写的?

我没太注意,就是党课上发的教材。

好了,谈话可以结束了,对不起,我还真不能给你写谈话意见……

这并不是结尾,对白还在继续,因为这个同学不接受。

老师,因为几个问题没答好就拒绝写谈话意见,我不能理解,我觉得一个党员是不是合格,应该有很多标准,有的人科研做得好,有的人志愿服务做得多,有的……

同学,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你说的那是工作表现,跟政治追求没有关系,不入党同样可以取得各种重大成就。

老师,你这样不合理,你去随便问同学,你看有几个能答出来。

同学,都答不出来也没关系,那就都不要加入。这个组织不缺人,只缺真心加入的人。

老师,我本科的大学我们班长成绩差,辅导员也让他入党了,我各方面比他强多了。

同学,那只能说明你本科的大学也有问题,你的辅导员也有问题。

老师,我觉得你这样说话我没法接受,我不觉得我原来的大学有问题……

谈话在我的坚持中告一段落。处理意见,是这个同学暂缓之后重新进行考察和谈话。后来的谈话他对答如流。

然后,我就在想,这个算成功的案例么?应该不算。因为在那一批发展的同学中,他是唯一被暂缓的。他的结论一定是他自己有问题么?不一定,说不定他认为我有问题。或者他有问题,是他的运气有问题,运气不好摊上了我谈话。如果是整个学院都是这个标准再严格要求一些呢?如果是整个学校都是这个标准再严格要求一些呢?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全国所有的党组织在入党第一关都是严格标准,这才算成功。

但是,这个靠谁呢?靠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靠每一名党员。

第三个故事,一个公务员比较真诚地跟我讨论一个问题。他说:什么要搞初心教育?我们每天在为老百姓办事不就是不忘初心么?难道非要集中学习理论才叫不忘初心?不懂理论难道影响我为人民服务么?听起来也很有道理。我问了一个问题:最勤劳的蜜蜂和最蹩脚的工程师有什么不一样?他说:不知道。我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说,你讲的有点深奥。我笑,这哪是我讲的,这是马克思讲的。他说,能讲的再通俗一些么?

我说,对于没有方向的航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你只有知道你要去哪儿,一切才会为你让路。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们走的再远,无论我们走得再辉煌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学理论?为什么学思想?理论跟业务有什么关系?如果都不知道今天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如果都不知道今天的奋斗是为了去向何方,如果不知道从何而来,身在何处,又如何能走得踏实、走得坚定、走得理直气壮?

从以上三个故事,我们思考:我们是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不好说。我以为,合格作为底线和边界,应该有明晰的要求。除了行动上要能看的出来,思想上和认识上应该也有底线和要求。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至少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共产党,为什么信仰共产主义;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至少看过一遍《共产党宣言》;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至少认真读过一遍《中国共产党章程》;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能够沿着时间的脉络大致说得清楚我们党走过的历程和苦难辉煌;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能够一个字不错的说出来入党誓词,注意:是说不是念……这些要求高么?其实并不高。每一条都很基本每一条都应该做到每一条都必须做到但问题是——我们都能做到么?我们都做到了么?有多少还没做到呢?从2016年“两学一做”提出要“做合格党员”算起,也已经6年了今天我们可以交上一份及格的答卷了么?

再看看我们身边,每年那么多党组织那么多党员都在重温入党誓词。重温了这么多年,依然要念么?是不是重温一辈子也记不住?那究竟是记不住还是没想记住?连入党誓词都记不住,那我们算合格的共产党员么?

我们的初心还在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都清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但是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我们每一个人具体服务的每一个对象。民族复兴也不是悬在半空,也一定要在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中实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肯定也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典型案例、典型做法。但是,我们还是要多想一想,我们还是要想清楚。我们要想清楚主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而不是相反主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存在而不是相反不能以“不忘初心”为学习的目标而行动上却“忘了初心不能以“牢记使命”为学习的内容而行动上却“忘记使命”。

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形式主义,是不是还有走过场是不是还有过度留痕?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官僚主义,是不是还有缺少规划的调研造成的扰民?我们能不能回过头来,能不能多回头看看,能不能先把短板补齐,能不能先把基础夯实,能不能先让内心坚定?

说到初心,或许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林俊德院士就很好地阐释了什么叫信仰和忠诚。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林俊德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第一时间就准确地测到了核爆炸的冲击波数据。当周总理问,这次爆炸是不是核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根据林俊德提供的数据,坚定地向总理报告,测量数据证明是核爆。

 林俊德把爱党报国视为天经地义。即使遭遇挫折,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上世纪60年代末,他因为所谓的“海外关系”被确定转业。后因试验任务需要,又被留了下来。有些同志为他鸣不平,劝他干脆离开戈壁滩到大城市去发展,他回答说:“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我怎么能因此抱怨组织,放弃我钟爱的事业呢?”

 1997年,从基地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依旧亲自担纲10多项重大国防科研尖端课题研究,一年中有近300天都是在大漠戈壁、试验场区度过的。林俊德把开拓创新当作毕生追求。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这种仪器在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第一次氢弹乃至整个大气层核试验阶段,完整测得了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武器威力确定和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推动建立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力学测量体系。他发起了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研究,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林俊德把牺牲奉献融入灵魂血脉。当年,我们国家搞核试验是高度保密的,这意味着一辈子隐姓埋名、只干不说。许多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回国后销声匿迹,引发外国政府和同行的种种猜测。直到今天,林俊德的许多成果还不能公开,很多论文还不能发表,甚至一度影响他评选院士。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时代变了,他依然默默坚守。当选院士后,他给自己立下“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在学术上他铁面无私,对待年轻人却甘为人梯。作为科研带头人,他主持完成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但在申报成果奖时,却常把自己的名次往后排。基地两次想推荐他申报何梁何利奖,他都推辞,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有一次,上级机关邀请他出任某专家组成员,他推荐了一位36岁的博士,并解释说:“让他进专家组更有利于这项事业的发展。”

 即便是身患癌症后,林俊德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在生命的最后8天,他3次拒绝手术治疗,强忍病痛整理资料;在生命的最后3天,他3次打电话指导科研工作,两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任务;在生命的最后1天,他9次请求下床工作。弥留之际,林俊德留给组织的一句话就是:“把我埋在马兰”。住院时,他身上插着4根管子、头戴氧气罩却依旧手握鼠标工作,那是他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跨越的是如此壮美、壮烈!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从何而来,因何而在,去往何方。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五业一体”工作室